山西大学体育教育专业:建一流体育专业 育新时代体教人才-今亮点

未来网   2023-07-03 22:41:25


(资料图片)

山西大学体育教育专业前身为1951年的山西大学体育专修科,是我国最早创办的16个体育系科之一,拥有70余年的办学经验和底蕴。经过多年发展,相继获得体育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、体育硕士专业学位;体育学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和体育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。2018年,成为全国学校体育联盟(体育教育)山西分联盟盟主单位。2020年,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,成为中国大学分专业竞争力排行榜五星级专业。(通讯员:山西大学 蓝匀 瑄瑄 拂晓)

教学为本 完善培养体系

专业依托体育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、硕士学位授权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优势,对标“健康中国”战略和体育强国建设目标,坚持“厚基础、求创新”的人才培养方针,形成了“本科-硕士-博士-博士后科研流动站”贯通式的人才培养体系,着力培养掌握扎实的现代体育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,具备良好的教育教学能力和心理素质,能在各级各类学校从事体育教学、课外运动训练与竞赛工作、体育科学研究、学校体育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人才。

专业现有一支65人组成、学科背景交叉融合的教师队伍,由国际级裁判、宝钢优秀教师、省级教学名师、山西省新兴产业领军人才、山西省中青年拔尖创新人才、山西省高等学校青年学术带头人等骨干力量担纲。专业设立了体育人文社会学、运动人体科学、球类、田径、体操、游泳、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等7个教研室,各个教研团队通过交叉融合、分工合作,深入有序开展教学和科研工作。课程设置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,增加实践实习实训实操的课程比例,在理论课堂提升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,在实习实训中增进理论应用实践的能力。注重启发式教学,进行课堂教学改革,优化课程教学设计,增加翻转课堂和课堂讨论比例,合理设置学业挑战度,提升学生主动合作学习水平,促进学生全面发展。运动解剖、体育心理学、运动生理学等多门课程入选山西省一流课程。游泳、运动解剖学、篮球、羽毛球、武术等5门课程成为省级精品培育课程,获批省级教改课题10余项。

实践为要 提升育人质量

体育教育专业现有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基地、山西省“运动与人体科学”重点实验室、山西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、山西省青少年校园足球专项培训基地、山西省学生体质健康监测中心等教学科研平台资源。教研团队依托这些国家级、省级平台,形成了“教学+科研+训练”互促共进的综合性教学新模式。团队先后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各类省部级科研项目100余项,出版专著35部,主编和参编国家统编教材8部,在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40余篇,获国家专利23项、国家软件著作权5项,获国家级奖励16项、省部级成果奖17项。

教研团队与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,跳水、乒乓球、蹦床、水球和射箭等国家队,知名体育企业以及国内外多所高校合作,建立“产-学-研-用”一体化育人平台,开辟实践育人新模式。利用科研平台,指导学生实践,鼓励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,以赛代训、以赛促教。专业学生在第五届中国国际“互联网+”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银奖,获省级创新创业训练计划10余项。20届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郭绍瑜保研到上海体育大学,他在老师的指导下参与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、“挑战杯”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比赛,这样的经历,为他日后深造增添了助力。“专业提供了良好的平台,还有许多有着丰富经验、具备国际视野的教师给予指导,抓住学习机会,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,机会总会留给有准备的人。”

科普为翼 践行体教担当

专业教师通过学校举办的“师说三晋”讲座,用专业所学科普运动与健康知识,“中医理论在运动医学中的应用”“如何在日常运动时避免损伤”“如何进行压力管理与心理调适”“八段锦练习技巧”……专业教师将科学研究转变为通俗易懂的生活常识,普及科学健身知识和健身方法,让健康生活、科学运动的理念深入人心,为推动全民健身生活化,建设健康中国贡献山大体育人的力量。深入开展“姚基金”“公益体彩、快乐操场”支教活动,组织本科生深入实习点开展教学实习工作,让学生在社会服务中巩固和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、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,获得专业应用实践的感性认识,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,提高进行体育科学研究的素养。21届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吴帆曾在吕梁体校做实习老师,教授学生健美操课程,她说:“在体校的工作让我对体育教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,我将本科学到的知识教给我的学生,传授知识的同时,也在传递体育的精神和力量。看着孩子们在课上努力练习,感受到他们的成长变化,也让我体会到了学以致用的快乐和价值所在。”

据介绍,近年来,体育教育专业有较多本科毕业生考入北京体育大学、上海体育大学、北京师范大学、华东师范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继续深造。专业就业面宽,就业前景良好,部分毕业生进入各级各类学校从事教学、训练、体育科学研究、运动竞赛裁判等工作;或在电视、广播等体育栏目从事体育新闻工作;或在部队、公安、企事业单位从事体育保健、卫生、文体、健身、防卫等体育管理工作。